服務學習的分析與評鑑,可以有好幾個進路。常見的著眼於推行過程,包括計劃、服務、反思、評鑑、嘉許等不同步驟;也可著眼於情境,例如服務的社、經、歷史、人口及文化背景等。前者較著重推行時的技術或方法,後者則較側重宏觀分析,對相關計劃的宗旨、初衷甚有意義。另一似乎對本地中小學較為陌生的進路,則是把服務學習析為不同範疇來理解,先就現況作定位,然後展望未來的改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美國全國青年領袖議會(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提出的服務學習的質素指標,便屬於這種範疇分析的進路。他們提出的首要範疇,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Service),其中的內容,有一些像「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或「重視的可見的成果」,於教師看來似是老生常談,但「與學生個人相關」和「鼓勵從深層社會問題來理解」等似乎甚有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的味道,則是本地教師較少觸及的。
教育專業上的「批判」,當然不是否定、批鬥那樣的意思。長話短說,批判所指,大抵是反覆的、對話的辯難,然後作出判斷的思想方法或歷程,從這個角度看,「與學生個人相關」和「鼓勵從深層社會問題來理解」便為服務的意義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據點。
可以相信,一般可以納入服務學習的,無論是捐贈食物到食物銀行,抑或在家幫忙做家務,都有其意義,要是服務的意義也循鷹架的原理逐步提升的話,則由己及他,由個人到社會,便是很適切的遞進路徑。舉例說,幼小學生正在學習或鞏固自我和他者的區別,自理能力也尚待發展,能夠自理而不必他人代勞已經不錯,不要他人服務已是給他人服務,真意不在挖苦,而是實實在在的幼兒成長的印記,打趣說,甚或可稱之為「逆向服務」。
上小學後,社教化漸深,對一己以外的他者世界認識漸多,服務便可進一步,在家做家務,在班做班務,定期清潔課室的桌椅、架櫃,課後拭抹黑板,都是為己為他的服務。當然,在師長帶領下賣旗籌款也很常見,如果學生熟悉籌款的機構,知道甚至認同籌募所得的用途,則對學生來說,賣旗時或更賣力,印象也更深刻,因為,對學生來說,服務的不只是他人,而是價值尋索旅途上的同路人,服務於他,意義便更明顯。(服務學習的意義光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