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5

教師工作需作時間估算

教師工作壓力過大,應該作為教學行政的首要關注事項,過去,比較著重的是形成過大壓力後的「事後減壓」,但及早在壓力形成前的避免的「事前減壓」,也應該提上議程。

下周便開始新的一個學年了,學校的各項學生事務、教學、行政和總務工作,大抵正籌備得如火如荼,大小會議開過不停。避免形成教師過大的工作壓力,是否這些會議的課題之一呢?

給教師思想的空間,是改善教學的必由之路,這是教學專業的常識。問題是,各種改革當前,加上本已十分繁重的、基本課堂內外的各種工作,百上加斤,層層積壓,教師的思想空間萎縮,似乎已成常態,教學質素受盡影響,可惜的是,無論前線教師,抑或行政和政策當局,都以乎苦無良方,留思想空間給教師。

不能說沒有採取過任何方法的,舉例說,校舍改善工程中,就有增加教員休息室的項目;多年以前開始,已設有特定的教師專業發展日,讓學生放假,教師專心進行專業發展;不少學校,或邀請過專家學者到校講解如何減壓,或者讓教師參加減壓工作坊去。可是,諸如此類的方法,都似乎成效不彰,教師工作壓力,仍然巨大;教師思想空間,卻微不足道。

在安排教學工作時,引進「時間」的因素,可惜往往受到行政的同事忽略,其實是簡單可行,而且有效的。首先,每一位教師,先假設平均每周工作44小時,然後評估其各項工作所需的時間,總計工作需時,若超出每周44之數,便可按情調整。

當然,不少人會說,每周工作44小時,在教師而言,已仿如天方夜譚,不切實際。對此,則要看是原因何在。若認為當代社會各行各業都難以停在44之數,則大可再議定一個合理數目,作為比較指標,這總比工作增加宛如無底深潭為佳。若認為教師工作要按實際項目而定,並非每周固定一個工作時數,如此則更易解決,只要取一個平均數值,每月、季、半年或全年計算也好,讓一時工作超時的同事有一個追補的前景,不致無窮無盡的工作超時。

評估工作需時,需要行政工作者的智慧,也需要教師的共識,這當中,既要專業的判斷,也要合理的尺度。教師上一節45分鐘的課,當然佔去45分鐘,每天六節,一周五天,便共佔去22.5小時。每周平均開一次科務會議,佔去2小時。這些都是「實報實銷」,爭議不大的。

另外一些工作,卻難以量化,但雖然困難,卻不該不嘗試。比方說,備課要用多少時間呢,新教師需時較久,一節45分鐘的課,可能要用雙倍的時間,如此,則單是課堂教學和備課,便已達到每周67.5小時,遑論其他工作。資深教師或者可以較快,則每周備課時間便較少。又例如班主任回覆學生的周記,有些同事每篇速讀一次即可,則一班學生35人,每篇3分鐘計,則一周便用了1.75小時,但不少教師,寫給學生的回應,比學生所寫的可能更多,一篇周記需時15分鐘計,則全班學生便需8.75小時,差別不可謂不大。

不過,決不能因為有差別,就一概不作任何時間估算。差別可以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可以通過實況調整,可以因人因事而異,總比沒有「時間的意識」好。安排工作沒有時間的估算,猶如教師時間無限似的,於是工作不斷增加,只求教師「海量汪涵」,其實卻如同逼迫教師的空間,影響教學質素而不自知。

2005-08-24

優化專題研習的突破點

專題研習是二千年課程改革提出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數年下來,許多學校已累積不少經驗,再說,專題研習其實也不是甚麼新發明,在近年教改以前,不少教師早已引進讓學生就具體課題進行獨立研習的活動或課業,因此,專題研習應該有條件進一步優化。

要優化本地的專題研習,可以教育統籌局的說法作討論起點。教統局是這樣描述專題研習的理念的:

「推行專題研習目的在於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以及待人接物態度,學生更可以透過專題研習主動建構知識,以及擴闊視野。」此外,還特別強調了三個「是」和三個「不是」:(專題研習是)「培養待人接物態度,培養共通能力,擴闊知識領域」,(不是)「製作剪貼冊,家課作業,和軍事競賽」。

就以上述的說法而論,過去一段時間的專題研習,是否有所偏重,是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舉例來說,因為一般都會安排學生組成小組,分工合作完成研習,可是,在教師眼中,安排小組研習,是因為課題龐大,學生獨力難以完成,還是因為小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相處,從而培養學生「待人接物的態度」呢?

如果只想及分擔工作量的實際原因,則研習開始前指導如何與同學合作,研習過程中留意學生之間的互動並及時回饋,在有需要時輔導,研習過程後總結和分析合作的經驗,都是有必要的。這些思量,早已超出一般對專題研習側重認知能力的理解,而涉及情意方面的教學了。教師工作量巨大,怎樣照顧這方面的需要,是行政安排上的一個難題,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合作學習及培養學生人際能力有其意義,不妨就在本學期開始,重新凸顯專題研習的情意元素。

另一個可以優化的突破點,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面。且以研習題目為例。過去,為了保證研習成果的質量,或者為了不讓學生走冤枉路,研習的題目,是教師為學生訂定的,即使學生有所選擇,也較多是選自老師的清單,這種自主,是有限度的自主,甚至,可能是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相違的。

當然,在學習階段,不能一句「自主」就置之不顧。好像習泳,完全沒有旁人協助而學到游泳的到底是少數,需要有人在旁扶一把,水泡、浮板等工具也有一定作用。可是,如果一開始便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則研習題目便理應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才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和繁重的功課壓力下,維持研習的動機而不是敷衍了事。一般而言,讓學生感興趣的,多是生活中事物的原理,或是新奇有趣的現象。例如,學生的文具,就可以是有趣好玩的課題,筆記簿的種類、演化、設計,以至售價,甚至進而研習文具店的變遷等等,其現象、其原理,其實都大有學問,值得研習一番的,而比一些宏大但抽象的課題,較能夠讓學生實踐自主學習吧。

2005-08-23

反思一己的責任 學校醜聞的價值

新學年開始之際,卻傳出一樁醜聞。上水石湖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的教師被指內鬥,用公款吃喝,校長收受回佣等等。該校的辦學團體拒絕繼續營辦,向政府交回辦學權;教育統籌局卻不允接球,迫使學校突然結束,教師面臨失業,學生則要另轉他校繼續學業。最新發展是,不少家長要求學校續辦一年,拒絕子女轉往新學校就讀。

這所學校於1966年創辦,如果不提前結束,明年將是四十周年校慶的歡樂日子。該校屬典型的鄉村學校,1座平房7個課室,理應是不少嚮往小校的寧靜環境、親切的人際關係的家長的選擇。不過,學校的《周年報告》指,「由於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和出生率下降,在2003-2004年度,本校開始停辦小一。」停辦小一,俗稱「殺校」,因為再沒有新學生,在現有學生逐年升班畢業後,學校將要結束。出生率下降,學生因而減少,誠屬必然,可是,上面引述的《周年報告》提到學校結束的因素,竟包括「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卻使人大惑不解,究竟,那只是周年報告之類文件的常見套語,抑或是執筆者暗傳言外之意呢?

一般而言,學校周年報告的執筆人是校長或教師。據《小學概覽2004》的資料,該校教師編制包括校長在內共8人,全部受過教學專業訓練,其中1人年資少於10年,其餘7人均有10年以上教學經驗。上述報告由誰執筆,我們無從查究,是否真的欲傳弦外之音,其實也不宜測度。不過,值得追問的是,事件的情節果如報道所述,則所有知情人士,盡過甚麼責任,促使學校良好營辦下去,保障學生利益不受損害,並阻止違反公義的事發生?

上述三項要求,教統局自然責無旁貸,但天天在學校工作的校長和教師,同樣不能推卸責任。據8月21日《明報》報道,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稱,該局「兩年前已得悉該校校董會出現人事紛爭,並委任獨立校董調解,可惜進展不大,情況甚至更變本加厲。」這個說法,無疑是極為小心的。究竟,教統局在得知校董會紛爭之外,是否也知道醜聞中的其他情節?一連串的事件,並非一朝一夕發生的,教統局曾否及時糾正,甚至作出警告,防止出錯?

然而,他律不如自律。學校校董,有沒有負起管理公營學校的應有責任,固然值得討論;更重要的是,上述三項責任,即,促使學校良好營辦的責任,保障學生利益的責任,和阻止不義的責任,是教師作為學校僱員、專業工作者和公民的基本責任。除非箇中另有內情和苦衷,否則,按常理推斷,如果受過專上教育和專業訓練的教師有盡過上述基本責任的話,則事件會否如此不堪?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如何汲取教訓,相信是對這一連串醜聞最應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