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反思的能力

先有思考才有反思,這大抵是一般以為「反思」(Reflection)屬高階思維能力的原因。這個看法也許沒錯,卻可能帶來兩種迷思:一是以為學生因為思維水平不高便沒有反思的能力,二是以為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例如博士)就有反思的能力。這兩種迷思對教學的含意是:前者以為學生不能把握這能力便不可教,後者以為學生(或研究生,甚或進入後博士階段的朋友吧)已有這能力也便不必教。不可教與不必教同樣把反思教學帶進誤區(原因當然也不止於此),於晚近在港風靡一時的自主學習而言,反思教學是尚須補白的。

舉例說,反思能力的其中一項,便是找出自身看法的已有假設,並作出質疑,再進一步尋求答案,解答不一定得到,得到的也可能不只一個,而重回原點重新以已有看法為結論也大有可能(反思與否定negation不同),這過程必須依靠的,便是反思能力。換句話說,不論結論有或無,不論結論為新或舊,看到假設、作出質疑、尋求解答,正是反思能力之一。

且作操作的示例。以上述的「不可教」為例,以為學生因為思維水平不足便沒有反思的能力,很可能是因為假設了反思能力之習得,是一種突變,由無到有,由0到1,像許多新知,學會以前是沒有的,學會之後就有。其實,即使像0和1這類經常被看成截然劃分、互相排斥的數值概念,其實也不只「無」或「有」的性質的,並非如果無就完全無、如果有就完全有的。全無或全有,是基於整數的假設,如果以不同小數點後數字來看,由0到1,其實還有0.1, 0.2等等,或0.01, 0.02等等的,由此看來,全無到全有便不似是二元對立,而更像中間連綿不斷的漸變的光譜。

找出學習反思能力的突變的假設,質疑這假設是否唯一的性質,繼而想到,反思能力其實也有發展的性質(developmental),明乎此,對「學甚麼反思」和「怎樣學反思」這兩個關鍵話題,便大有啟發。簡言之,反思能力也可以分高階、中階或初階等不同級別,甚至為進入初階作預備,反思的學習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模擬或類比可能是針對預備或初階時多用的,體驗、經歷和整理是一般高小或初、高中學生應可掌握的,較抽象的、單向講課式的,和講求對話或辯難的,則在高中或大學階段常用。

Peter Greenaway是體驗學習的高手,他曾提出4F的循環來作反思的教學。所謂4F,是指Fact, Feeling, Finding, Future。我以為這是不錯的概括,可以突出反思教學的重點。其一是基於已有事實作指向未來的思考,其二是對表象或片段經分析或概括的發現,其三是當代被理性主義主宰的教學過程經常遺漏的感受部份,我認為這個以感受為焦點的部份是尤其珍貴的,因為自家的、真誠的感受往往反映了個人的價值或認同,回望和揭示這價值或認同,是了解自我的重要部份,我甚至認為,學生若不了解這方面的自我,其自主學習是談不上成熟的。

(原刊於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Ed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