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8

為甚麼評何漢權答問

問:評論何漢權的文章已經發表五篇了,每天一篇,由十二月十三日開始,已有五天。為甚麼這樣連篇累牘的評論他?

答:何先生是教育專欄作家,公開發表評論和感想,而且積極參與各種教育和政治事務,就他的言論和行事,作出分析和評價,有何不可?為甚麼要特別解釋呢?

問:畢竟,這種指名道姓的評論比較少有,感到奇怪而有疑問,不也很正常嗎?

答:對他的言行作出評論,完全公開,指名道姓,是負責的表現。很多教育評論,對人對事作出批評,但故意隱去姓名,可能為存忠厚,也可能想迴避責任,不必正面面對反駁,這樣的評論文化,不夠光明磊落。教育界中人這樣的文風,以後會作出分析。我自己就不想藏頭露尾,所以指名道姓之餘,也署上真實姓名,更歡迎指正或辯論。

問:但你這樣追纏下去,是否企圖傷害他的名譽,或者報復個人的私怨?

答:我認識何先生,但沒有私怨,也沒有動機詆譭他。其實,我的評論,有根有據,若有錯謬,歡迎指正,如果評論有其道理而使他的名譽受損,根源也在他的言行而不是評論。也請留意,評論所及,都是他參與公共空間的部份,私人部份,我倒沒權也沒興趣說甚麼。

問:可評論的話題很多,你為甚麼只針對他一個人?

答:我撰寫評論多年,涉及話題不少,何先生的言行,只是眾多評論對象之一。當然,本欄《沒大沒小》開始,適逢其會,在選委會選舉之後,以選舉作話題,也很自然。其他現象、眾多人和事,是非當前,沒大沒小,能力所及,我都會一一細論,何先生的言行所提供的,無論幸運或不幸,適逢在前列而已。

問:可是,你是教協副會長,你的文章,能保持客觀中立嗎?

答:客觀,就是要講求論證是否充份,論據是否足夠,是否客觀,是以文論文,還是以我的身份斷定呢?箇中答案,我想不必費唇舌說了。至於中立,我並沒有刻意追求一種「各打五十大板」的中立。作出批評,當然有價值取捨在內,除非不能肯定是非傾向,否則為求中立而中立,只能是另一種虛偽,真誠與虛偽之間,我寧取真誠。有些文章,曖曖昧昧,不正面評論,沒充份引證,只求引導讀者的聯想,虛偽矯飾,不負責任,很要不得。

問:但你既然是教協副會長,這次是否教協跟何漢權或他任副主席的教育評議會對著幹?

答:我的確是教協的現屆副會長,但這系列撰文,事前既沒與教協中人商量過,事後也文責自負,與教協無關。大家閱讀時,如果因我在教協的身份作出推測,反而忽略評論本身,並不恰當。其實,我在選舉後才開始發表評論,就是不想被曲解為打擊他的選情。至於與教評會的關係,是兩個團體的事,不必由我置喙。其實,就事論事,不必隱瞞,教評會的意見,我有不同意的,也有同意的,例如他們對校本評核的意見,就合理得多。

問:可是為甚麼又不見你寫同意他們的文章呢?

答:朋友,選擇甚麼內容為文,屬於言論自由範圍吧。或者,我受到中國評論傳統中的指瑕文化影響,我相信,揭示虛妄,指出錯誤,更為重要。客客氣氣和稀泥,表面和諧暗裡鬥爭,都不會是我的選擇。這樣吧,就文論文,請繼續閱讀吧。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8)

2006-12-17

願何漢權不必再貌似勉強

梁家傑正爭取足夠的選委提名,以便特首選舉有所競爭,有競爭的特首選舉,正是本屆選委會選舉的一個焦點,教育評議會的何漢權先生向來義正詞嚴,原來他也贊成特首選舉要有競爭的。

他說過:「特首選舉的最低期望,就是必須要有投票過程」,「沒有競爭對手、沒有政綱、沒有被質詢過程、沒有投票過程的特首選舉,在胡溫大格局的政治管理當中,相信也沒有道理存在。」

不過,不要誤會,不要因為何先生這番支持有競爭的特首選舉的話,便誤會了他會支持梁家傑。這一番話,去年五月七日見諸《香港經濟日報》,是針對去年的特首補選的。

今年支持誰,何先生說還沒決定。選舉前被記者問及支持哪位特首候選人,他說是這樣答的:「會公開向業界尋求意見、再看看、聽聽候選特首在諮詢會上的答辯,以及競選政綱的可行性,方能下個決定。」(《信報》,2006.12.16)

這樣的話,義正詞嚴,永遠正確。不過,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抽象道理,最易用來迴避現實裡的是非選擇。

去年曾蔭權爭取提名時,雖然被何先生評為「都是拿出貓紙,照本宣科,…臨急趕功課,難見…清晰的教育理念與見解」(《香港經濟日報》,2005.6.25),可是他還是提名了曾蔭權,箇中原因,口口聲聲要公開向業界諮詢的何先生,似乎還欠選民一個交代呢。

梁家傑即將發表他的教育政綱了,報道說,政綱中包括小班教學,而小班教學,正是何漢權參選選委的首項訴求。看來,這將帶給何先生很大的困難,除非曾蔭權的政綱也包括小班教學,否則,何先生怎樣交代捨梁取曾,的確令人擔心。

不過,或許根本不必擔心的,說不定,何先生會加入提名梁家傑呢。又或者,上述的向業界尋求意見的話,根本抽象得很,單看「政綱的可行性」這條尾巴,已足夠發揮了。當然,最好的是,曾蔭權也以小班教學為政綱的項目,何先生投向曾氏懷抱,便多一個理由,不必像去年那樣貌似勉強了。

世事難料,我也但願上述擔心是多餘的,只是,何先生言行的落差,又說明這種擔心有其依據呢。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7)

2006-12-16

何漢權顛倒自己的直資觀點

直資問題,是香港教育的一個爭議焦點。

二○○一年末,前任特首董建華爭取提名競選連任前三個月,選委之一、教育評議會的何漢權先生撰文指,直資政策為董建華任內的一項主要政績:「直資學校……等學校體系的建立,迫使絕大部靠吃阿公的官津補的學校,要認真考慮及面對保值、甚至增值的老問題,制度上的多元化辦學與學校多元化教學的實施,會起著正面的相關作用。」(《香港經濟日報》2001.11.17)

兩個月後,即特首選舉提名期開始前一個月,董建華會見了教評會的選委。之後,何漢權再發表文章,直資是「教學管理的一種突破」,原因之一,「香港現今的官津補的公營學校,並未能提供學生在學習上的多元選擇,當中包括師生比例、課程內容、教學語言以及其他有關教學套配。」(《香港經濟日報》2002.1.23)

其實,直資問題,應該細分為「資助學校轉直資」和「新成立直資學校」的問題,應該研究「教育管理放權與資助」、「教師專業和職業保障」、「專業問責或市場問責」等不同關係。何先生沒有深入分析,就呼應著政府宣傳上似是而非的觀點。

到了本年六月,政府推出中學殺校政策,引起很大迴響,何先生便轉了口風,批評起直資政策來:

「直資學校制度亦愈形鞏固,教學語言、師生比例以至教師薪酬,一概可以彈性處理。於是,英語教學、師生比例低開、課程彈性靈活等,都拜政府政策獎勵之賜,具一定的吸引力。家長選擇直資學校,總勝過半生不死的第二級、或者是第三級官津體系的中學!學校的森林定律已經被驗證,轉到直資的傳統名校,吸納人才與錢財,先喝收生的頭啖湯。」

在董建華時代,何漢權大力推許直資政策,到了曾蔭權主政,同一政策卻受到他批評,未知是體現「人一走,茶就涼」的道理呢,還是長期撰文月旦香港教育政策的何先生太後知後覺呢?

就直資問題,何先生這樣說過:「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裏,要將事情的顛倒「道理」再顛倒過來,花費的力氣特別大。學校轉制成直資是其中一例。」(《香港經濟日報》2002.1.23)

然而,還看他的大作,何先生顛倒自己觀點,似乎並不困難,所花的力氣不需要很大吧。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6)

2006-12-15

何漢權和曾蔭權

教育評議會的何漢權先生,長期在報刊發表評論,最近又再度獲選為選舉委員,負責選出行政長官,查閱他在上屆選委任內怎樣評議曾蔭權,很有意思。

2006年10月14日,何先生質疑曾蔭權的《施政報告》「是否真的如此貨真價實,如此對教師群眾深表敬意」,該文以「特首派錢連任,教師無福消受」作結。(《香港經濟日報》)

2006年5月30日,他撰文批評曾蔭權的「親疏有別論」,指為「講求實質的利益交換」的產物,並「盼望特首在巡視學校的時候,千萬不要提親疏有別論。」(《星島日報》)

2006年4月8日,他諷刺曾先生做了行政長官才以父親的花瓶來彰顯孝德,質疑曾先生會否「但求政府議案獲得通過,任何行事原則都不需計較?」,甚至因為曾先生親吻樞機戒指,而懷疑起政教分離的問題。在這篇文章裡,何先生最後更發出「看現今的社會大氣候、是黑白混淆」、「價值教育難伸」的感嘆。(《香港經濟日報》)

2006年1月21日,他揶揄曾蔭權聘任政治化妝師:「抓緊輿論陣地,權力就可奔放,黑白隨意,可攻可守。風起雲湧的政治,一日也嫌長,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永久的敵人,彼此化裝共處,自然得很。」(《香港經濟日報》。按:不能斷定何先生用「化裝」代「化妝」是寫錯字或另有深意。)

2005年10月22日,對曾蔭權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敬師」的部份,何漢權評為「過於敷衍」。(《香港經濟日報》)

2005年6月25日,何漢權寫及兩次以教育界選委的身份與曾先生的會晤:「兩次的晤談時曾先生都是拿出貓紙,照本宣科,講出教統局近年推行的大計,講出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不少,臨急趕功課,難見特區掌舵人有清晰的教育理念與見解,意料之內!」(《香港經濟日報》)

從何漢權這些專欄評論所見,他似乎對曾蔭權很有意見,反諷揶揄,直接批評,兼而有之。可以留給讀者的,是一派批判者的印象。然而,以上所引,僅為「言論」部份,實際「行事」呢?原來,在去年六月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即使在爭取提名時曾先生沒有令何先生滿意,何先生仍然行使了選委的權力,提名了曾蔭權。 (《文匯報》,2005.6.15)

這種言行落差,應該怎樣解釋呢?縱使不滿,也會提名,是因為何先生口口聲聲所不齒的政治實利嗎?還是埋堆團體,個人獨立意志無從體現呢?對曾蔭權上任以來的表現,何漢權雖鮮有好評,未知在接著的選舉中,又會否仍舊口裡說盡不滿,實際提名如故呢?或者,何先生唯有希冀,曾先生這一次不再使出壓倒性提名的一招,那就不必重演言行落差的活劇,不必在專欄文章把自己「化裝」為一個批判者,在實際政治中又雙手奉上自己的一票了。(按:塗脂抹粉為化妝,與解作假扮的化裝不同。以上「化裝」一詞,沒有別字。)

於此,我倒想起錢鍾書在《讀伊索寓言》:「蝙蝠碰見鳥就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裡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裡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這篇文章曾經收入中學會考的中文課程中,當時有意見認為對中學生過深,如果學校今天仍想教授該文,看來是可以請何漢權到校現身說法一下的。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5)

2006-12-14

何漢權為語文基準試「小罵大幫忙」

行走江湖,必須習得兩三度散手,以便遊弋於權勢和民眾之間,博取每一分的好處。選舉時期要面向選民,當然要以不怕權勢自居,要自稱為選民代言;非選舉時期,則又會向權勢靠攏,靠攏得來又要不致太突兀難看,「小罵大幫忙」,是為傍身一技。罵,是為塑造不怕權勢的形象,但為了要從權勢處得到利益,千萬不要罵中要害,所以要「小罵」。

以語文基準試政策為例吧。整個政策的要害,就是設立一個考試,讓輿論年年追問,教師及格率為何,以個別成績,抹黑整體教師。二○○○年中,三萬七千教師簽名,六千教師請願,要求撤銷語文基準試,反對否定現職教師的資歷。

設立或撤銷,是政策論爭的關鍵,這是「大」,先同意了設立考試,便是「大幫忙」。二千年教師大請願前,教育評議會的朋友便召開記者會,該會副主席何漢權提出「語文基準方案應由基準測試﹑培訓課程和豁免機制構成。即豁免具相當學歷及教學資歷者﹑讓教師選擇受訓以達標﹑以及參加基準測試﹐三者應同步展開。」(《大公報》2000.6.7)大談培訓、豁免,就是掩護考試,用心良苦。

「大幫忙」之餘要「小罵」,罵甚麼呢,罵不夠完善,罵倉卒推行。報道指,何漢權認為「政府的語文基準方案未完善,新入職教師及在職教師亦應獲得平等機會,故此他建議政府應在明年中後,方讓新舊教師一起進行測試。」(《星島日報》2000.6.7)罵新舊教師沒有平等機會,罵考試推行太快,卻沒有罵設立考試的根本問題,正是「小罵」,「小罵」的功能,是「大幫忙」:既然平等,現職教師也應考吧,既然太快,那就明年中才開考吧,總之,就是同意設立語文基準試。

何先生自然有權施展「小罵大幫忙」的伎倆,可憐的是,到了選舉期間,他又搖身一變,為自己塑造一個反對語文基準試的假象了。今年的選委會選舉,他的宣傳單張中有這樣的一句:「當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矛頭就直指教師,語文基準試就橫放在教師眼前。」他並聲稱這是「很多前線同工的心底話」(《星島日報》2006.12.12)。

對的,這是教師的心底話,可惜,何先生這番話,說遲了六年,六年過去了,何先生這樣說,大抵希望沒有教師記得當年他贊成設立語文基準試,贊成為現職教師「橫放」這個考試吧。何先生是一位歷史教師,他會明白,歷史是會橫放在他這種希望、這種伎倆之前的。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4)

2006-12-13

參選前後何漢權的變化

選舉委員會選舉過去了,但仍有一些紛擾,例如選票設計會否誤導選民 等等,當然,這次選舉的結果,大家還是承認的,如果不承認 ,可提出訴訟,起碼要求重點。


據悉,開票時,有落選人士,要求重點榜末當選者的選票 。這是合法的,也由此可見競爭激烈。不該推測這便有傷和氣 ,覆核選票,只不過是小爭小吵,和政策辯論時的小罵大幫忙一樣 ,也和家裡小孩爭吵相同,只要大家長最後召集,還是會歸隊的。


這倒反映出獨立的可貴,看成是選舉映照眾生的作用也可 。有人說選舉是一面照妖鏡,我卻以為言重了,因選票而來的種種動作 和言論,只不過是為了選票,其實,民心向背,是非標準 ,大家都清楚,只不過由於大家長的呼召,一些朋友只好閃爍其詞 ,以便將來看風轉向,以示自己還是站在民心的一邊的。


2000年中的語文基準、2004年末的小班教學政策辯論 ,都是很好的例子,比對某些候選人「走位靈活」,深明選舉的大義 。例如,2004年12月14日《星島日報》他的專欄裡 ,教育評議會的何漢權先生,便這樣議論小班教學的立法會辯論: 「大班或小班,一班人數是四十抑或三十,倒與教學的效果 ,沒有必然的關係。」、「做廣告的,必須要懂得運用語言 ,操弄語言,這樣,產品才能打動人心。做議員的,又何嘗不是 ?於是,以「小就是美」為題,在報章上撰文,大力推銷小班教學 ,結果是一擊即中,立法會經已通過全港中、小學要分期全面推行小班 教學了。霎時的美,能長久嗎?」


到了這次選委選舉,「小班教學」卻變成他們政綱的頭等項目 ,一班之中的學生人數,忽然又變得有關係極了。「因事制宜」 ,並不稀奇,因為,朋友,不是甚麼,這是選舉呀!

(原發表於《教協第二網站‧沒大沒小》 http://portal2.hkptu.org 2006.12.13)

2006-12-04

公平勢將擊退均等

──校本評核的難題
◎梁家豪

校本評核的爭議中,一個仍未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結合校內持續考試和公開結業考試。一般而言,校內考試具有「形成性」(formative)的性質,成績提供的訊息,讓教師掌握學生的進度,從而作出因應,因此往往在學期中「持續」(continuous)進行,以便逐步收集學習進度的訊息。公開結業考試,則是「總結性」(summative)的考試,作用在評估學生所學,成績反映學生的水平,並且是通過和歷年考試和同輩成績比較得來的,因為是總結性的,所以往往安排在結業階段,而且往往是一次過的。

公開試重視公平公正,風險高的考試尤其重視。眾所周知,香港學生的公開考試,因為決定了學生的升學機會,也即影響學生的未來,長期以來,均以公平公正為首要原則,中五結業的中學會考如是,中七的高級程度會考如是,未來新高中學制下的中六結業試,合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於一身,風險只會更高而不會更低,公平公正的要求也就仍然或更加嚴格。

有一種誤解,以為廣泛推行校本評核後,因為校本評核是持續的,所以便是形成性的,其實,形成性的往往是持續的,但持續的卻不必然是形成性的。因此,新制度下的校本評核,和一般的校內持續考試不同,可以肯定的只是,學期中持續引入的,是帶有總結性的高風險考試,要求教師公平公正地以學生成績優劣排次,基本作用是篩選(selection),在校內是否具有這樣的時間和資源達到公開試一般的公平公正,已是疑問,更重要的是,教和學的空間將會進一步萎縮,教師因應學生進度施教便更為困難。

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因應學生差異施教,校外評核的一個視察重點,就是有沒有照顧學生差異。教育,而不是篩選,是當代教育均等(educational equality)的一個重大價值。針對後進學生,調動教學資源和機會,即所謂「積極分歧」(positive discrimination),已成為當代教學資源分配的重要原則。問題是,政策上的「積極分歧」,或者還會因為得到社會認受而肯定(legitimate),不會遇到公平公正的挑戰,但學校之內、教室之中的「積極分歧」,隨時會被質疑是否公平公正,會否影響考試成績。教師有此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

當然,專業講求判斷,遇到質疑自然可以合理辯解,不過由此而耗費的心力,也是可以預期。君不見考評局已早在去年中,聲稱邀請廉政公署介入,嚴防校本評核作假嗎?孔子講求因材施教,弟子子路和冉有提出同一問題,但孔子給予不同回應,是因應二人品性差異提供的答案。如果有一個高風險考試在背後,若遭狀告,孔子極可能也要到廉署喝咖啡解話去。令人擔憂的是,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現實教學中,教師為免瓜田李下,往往會傾向公平公正,積極分歧、因材施教,勢將因為廣泛引入校本評核而消亡。

上期本欄介紹美國資深教師Rick Wormeli的一本教學技巧書籍,他的最新著作《公平常常不是均等》(Fair isn't always equal: Assessing and Grading in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或者值得鼓吹廣泛引入校本評核的朋友細讀。

(原刊《教協報》516期,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