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3

改為合理懷疑 發揮驗毒效能

八月八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已經把「校本驗毒計劃」最荒謬的幾點說得清楚:第一,要讓未曾吸毒的學生加強抵拒力量,更有理由抗拒朋輩的壓力和引誘。第二,學生拒絕驗毒,能提供訊號讓學校等及早輔導。第三,清楚顯示校園對吸毒是「零容忍」的。他的談話只有「識別曾吸毒學生並提供協助」一點較為合理,這卻不是計劃的重點。究其原因,驗毒計劃不採「合理懷疑」的策略而代之以「隨機抽樣」,是選錯了入手點,勢將適得其反。

校園對毒品「零容忍」,不以驗毒計劃始,如果再加上「合理懷疑」的驗毒,效果可望更明顯。因為不濫用,真正的合理懷疑具有針對性,阻嚇力更大。可是,隨機抽樣將使驗毒淪為放空鎗。更弔詭的是,每月驗毒兩次,等同製造「免驗期」,每次驗毒人員到訪後,即表示短期內不會再驗,形同吸毒蜜月期,較之有合理懷疑便立即驗毒,阻嚇力可謂差天共地。

曾蔭權說,學生拒絕驗毒,可提供訊號讓學校、社工和家長介入輔導,這正正是一種錯誤標籤,徒惹無吸毒學生反感。大埔區已經有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公開指出無合理懷疑地驗毒,是對他們人身自由的侵害。無視這些觀點,仍然一律懷疑拒絕驗毒的學生,其實為驗毒計劃自製反對和怨懟。學生更為理解,那不是真正選擇,被抽中驗毒最好乖乖就範,否則介入輔導只會更多麻煩。這種「強權壓倒道理」的取態,只會增強學生的無能感,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才是自信、自尊的基礎,是抗拒朋輩壓力和引誘的力量來源。

以驗毒計劃製造青少年抗拒壓力和引誘的理由,首見於去年十一月發表的《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報告》,其說至為牽強。不參與吸毒的真正理由光明正大,犯不著迂迴曲折、勞師動眾搞一個驗毒計劃出來,為青少年製造「不吸毒,因為怕驗出」的藉口。難道連「吸毒對我有害」也說不出來抗拒朋輩壓力的學生,會夠勇氣以「怕驗出」的理由抵禦?其實,道德教育失效的主因之一,正是成人世界那虛偽蓋過真誠的言行,政府這樣的說法,只不過又一次向青少年作出示範而已。

很難理解為甚麼政府不採「合理懷疑」作為策略,重點出擊,不在擂台上亂發空拳,便較少暴露無能和弱點,何樂而不為?除非像禁毒專員黃碧兒八月七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那是為免引起「標籤效應」,可惜這是對「標籤效應」最典型的錯誤理解。「標籤效應」本意是指一種加之以建構(而非實質)的污名(stigmatized),根本不適用於具有合理懷疑的情況,反之,如果沒有合理懷疑,像曾蔭權所說的,只因拒絕驗毒便視之為可疑,要加以輔導,方是典型的錯誤標籤。

以合理懷疑作基礎,以一九八五年美國New Jersey v T.L.O. 一案最值得參考。案中學校教師因懷疑一學生吸煙而對其搜身,最後揭發該生吸食大麻及作毒品交易。幾經訴訟後,聯邦最高法院判定,只要開始時具正當理由(justified as its inception),搜查範圍適切,並不算侵犯學生私隱。如果驗毒計劃可以及時修正為以合理懷疑作原則,一樣可以找出吸毒學生予以協助,有的放矢,而非囫圇吞棗,雖非治本,也算治標。

本文原刊2009.08.11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