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5

部隊薪酬角力 管治死穴使然

當上月警務處長鄧竟成承諾為警隊爭取落實職系架構檢討建議後,任何人都會料到其他紀律部隊的行動將會接踵而來,該等部隊的管理層也必須向鄧竟成看齊,否則難以服眾。這不是紀律部隊之間的攀比,而是工業行動的必然走勢,港府及紀律部隊的管理階層,是沒可能預料不到的。

鄧竟成六月底的決定,也不可能是其個人決定,當時的形勢,包括為「七一」降溫的問題,自有政府整體管治的考量,鄧先生站到員方的一面,應該已得到港府高層的首肯。換言之,紀律部隊必將成功爭取,在整體上落實職系架構檢討建議,否則只會激起員方更大的怨懟,為港府的管治帶來更大的危機。

在勞動市場中,因為市場那不可能完全競爭的本質,個別僱員的薪酬,本來就難言純粹由供求決定。整個職系的薪酬編制,集體角力的因素才是決定性因素,政治考量或角力結果才是首要的,薪酬本質上任意(arbitrary)性質遠超於實質理性或市場供求的成份。

舉例說,像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所說的,人民入境事務處員方的工作性質已有改變,只是一種次要的理由。或者說,那不過真實政治(realpolitik)的外衣。當然,這件外衣越中看,工會力量的集結也就比較容易。相較之下,救護員工會聲言集體放棄專業資格,甚至不向病人打針或插喉等,可謂自毀長城,一開始就自設一場逆境之戰。

商品價格與商品的成本或功能無關,員工薪酬也一樣,學歷或訓練如同成本,只是使最後議定的薪酬變得合理化而已。同樣是大學畢業生,入職公務員體系和私人機構的待遇竟有顯著差別,即可見一斑。至於崗位的重要性、所發揮的功能等等,也可如是觀。否則,曾蔭權的薪酬比胡錦濤、奧巴馬還要高的現象是難以理解的。任志崗的年薪超過千萬,接任的陳德霖卻要減薪三成,並非金管局總裁一職功能有變,而是政治形勢使然,政治決定的任意性是明顯不過的。如是觀之,不同紀律部隊之間入職學歷、訓練甚至是職務的比較,可謂搔不著癢處,也不可能是紀律部隊工會組織者真正關心的。

上周日的「集思會」,呈現了工會的集體,「思」的成份只屬次要,說理是動員的外衣,動員顯示的是力量。這種政策過程,早在政策研究中由「權力模式」取得理解,也是缺乏民意授權,為政左閃右避的政府必會遇到的挑戰。呼籲泛民大遊行,或者立法會議員辭職以求變相公投之議,都是顯示力量的產物。若本港的政治制度不從根本上消除民意認受這個死穴,政府管治必然繼續處於被動,力量比試,也只會越來越赤裸裸,越來越遠離體制和常規,卻決非社會之福。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