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惡質市場化政策製造深層矛盾

教師工作壓力過大,缺乏工作滿足感,是對教學專業的致命打擊,也就是對教育的致命打擊。經歷過「羅范八年」的勞累和創傷後,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教統局須有足夠遠見,讓教育休養生息,以便消化各種教育政策,檢視緩急輕重,重點是讓出教學空間,讓教師安心教學,發揮專業能量。

可惜,教統局關心的,大抵只是管治的安穩,而不是百年樹人的長遠教育。因此,過去一段長時間,教師工作壓力過大的警號多次拉響,以教協會為例,過去十年,就發表過五份報告:
 1995年《六成教師感到教師工作壓力很大》
 1997年《語文教師工作量沉重》
 2001年《教師工作壓力調查》
 2003年《教師工作壓力調查:超乎負荷,必須起來還擊》
 2005年《教師工作壓力過大 已經引致職業耗竭》

加上其他團體和學者的研究,教師壓力過大的問題已清晰可見,但教統局仍視若無睹,到了一二二逾萬教師站出來抗爭,才匆忙成立一個認受性備受質疑的檢討委員會,還企圖花一年時間研究研究。緩兵之心,昭然若揭。

與此同時,又以綑綁策略混淆視聽,刻意不分「教育改革」和「監控管治」,一方面高調聲稱教改有理,另一方面卻低調迴避眾多干擾教學、窒礙教學空間的「監控管治」,把教師的訴求扭曲為反對教改,目的是要爭取支持良性改革的輿論同情,為自己佔據一個有利陣地。

其實,在高調諮詢公眾「樂善勇敢」的學制改革,「學會學習」的課程改革的同時,不少以監控管治為目的的措施紛紛暗渡陳倉,未取得教育界認同,沒有社會廣泛共識就推出執行。例如削減大學經費,迫使大學教授薪酬與公務員脫鵾、削減特殊教育津貼、條件未成熟卻勉強推行融合教育、大幅度縮班殺校、不聽取忠告大搞自評外評、在學童人口下降時仍大建新校以製造市場效應、派員多番遊說資助學校轉作直資、小學課程改革未及檢討就推行系統評估、寧願用剩經費退還庫房也不改善幼兒教育資助等等,可謂罄竹難書。

這些惡政的總邏輯是,一面加強操控,一面相信惡性競爭,刻意為教學工作製造不穩,結果使不少校長和教師都被迫不務正業,大搞宣傳市務。學生雖或受時代變遷等因素影響變得愈來愈難教,但假如教師可以專心工作,思量改善,尚且可以取得滿足感,壓力因而可作若干程度的紓緩。可是,一班三十多四十人的環境,除照顧學生差異,自編校本教材,講求課室互動,推行課程改革之外,更要上街做「騷」,派發單張拉客,工作壓力過大,正常教學受到干擾,這些又豈是教改目的?豈是教師投身教育的意義?

對此,教統局主責官員難道會懵然不知?故意混淆教育改革和監控管治,以良性的教育改革掩護惡質的監控管治,寧願囫圇吞棗、倒瀉籮蟹地推行各項政策,也不做好統籌工作,而仍然口口聲聲以關心教育、做好教育自居,如此缺乏誠意,正是教師再難寄望的底因,教統局若仍然沒有實質行動回應教師的訴求,教育的主要矛盾將繼續存在,不能解決。

(原刊《反教師壓力特刊2》,200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