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

幼兒表現添加

——結合教學與評估的簡易策略

食物無添加、化妝品無添加,較少人工的化學成份,的確可取,但對幼兒學習來說,盡量添加幼兒表現,卻是值得應用,又不費太多工夫的改進策略。

以下一節K2的「醫生看病」,是筆者多年觀課經驗中,生動有趣、幼兒投入的一課。該班有約20名幼兒,由兩位教師任教,主題是「有病要看醫生,不怕吃藥打針」。開始時,教師甲穿了醫生袍,戴上口罩,頸上掛有玩具聽筒,教師乙也戴上口罩,在空氣中敲門、推門,裝著咳嗽連連、沒精打采的走進來。

然後便是醫生診症的過程,有時說話、動作按角色而設,例如開始時問病人「覺得甚麼不舒服?」,看診時用玩具電筒照著病人的眼睛,用聽筒隔著衣服聽診等。有時劇本開放讓幼兒參與,例如有幼兒忽然高聲問:「要打針嗎?」病人便立刻很驚恐似的高聲重複幼兒的話:「要打針嗎?」不知是否刻意,聲調還高得走了音,滑稽得讓不少幼兒笑起來。

醫生和病人這時便趁機通過幾輪對答引導,最後有三兩幼兒說出針裡有藥水,打了針,病便會好,然後醫生再三強調多休息、多喝水,去等候取藥;病人則不怕打針,向醫生道謝等等。病人在空氣中推門離開後,教師便請兩位幼兒來到課室中央,模倣剛才的過程,扮演醫生向病人診病、打針,病人表示不怕、感謝醫生。幼兒若有遲疑或不知所措時,教師會提點對白或示範動作,讓幼兒跟著說和做。

整個過程很順暢,幼兒很投入,偶然有三數快要失控的笑聲,教師很快便妥善引導。三組即共六位幼兒出來扮演過後,教師便通過問答總結,約有一半幼兒能說出「有病看醫生」、「不用怕打針」、「針有藥,打了便會好」等話。概括來說,因為教師扮演七情上面,說話生動,能成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扮演時,教師也能適時提場和示範,讓幼兒模倣。

這樣的一個三個段落的學習歷程是很不錯的:(1)老師扮演、全體學生觀看,(2)二名學生扮演、老師提點或再示範、其餘學生觀看,(3)教師問、全體學生答,可謂秩序井然。如要精益求精,可以應用「幼兒表現添加」。段落(1)是必需的,但段落(2)可以變成(2a)全體學生都分成二人小組,輪流扮演醫生或病人,教師從旁觀察;(2b)有需要的話可稍稍暫停,請一組幼兒出來在全體面前演出,教師再提點,讓其餘幼兒觀看;(2c)然後再轉回二人一組輪流扮演。最後再返回段落(3)全班總結。

變動其實不多,只在段落(2),原來由二名幼兒扮演、其餘幼兒觀看,改為全體分成二人小組輪流扮演。原設計段落(2)共有六名幼兒各像影子一樣模倣扮演一次,其餘十多

位同學觀看和聆聽,改動後每名幼兒都有機會扮演醫生或病人各一至兩次。觀看或聆聽是較為靜態或被動的,扮演則屬外顯行為,教師可觀察甚至作為課堂評估的憑證便更豐富。

若著眼於段落(2)的教師任務,原設計在向二名幼兒提場或再示範,給其餘幼兒觀察,改動後則添加全班幼兒的表現,觀察他們的動作、聆聽他們的說話(2a)及(2c)。教師和幼兒之間,也可說是任務的逆轉(Role Reversal)。有人說教學像表演藝術,這話雖不無道理,但又並不盡然:表演以使觀眾投入甚或忘我為貴,但在上乘的教學中,教師則須適時「退場」,讓學生添加更多的外顯表現,教師則從中了解學生是否學到或學到多少,以便因應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