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9

《誰的全球化?》提供民間詮釋

《誰的全球化?》就全球化的問題,提出了很有用的素材和觀點供教學之用。全球化的話題,適合在不少中學科目教授,包括綜合人文、通識教育,地理、經濟、經濟及公共事務、歷史等科,若干德育、公民教育的課題,以至班主任課,也可從中取材,甚至,其中一些教學設計,也適合小學常識科的學習,對專題研習或全方位學習,都會有所啟發。(《誰的全球化?》網址: http://www.hkpaowto.org.hk/wordpress/?p=72 )

《誰的全球化?》自稱為教材套,於此,熟悉課程設計的讀者一定會問,一份教材適合應用的範圍這麼廣泛,適合學生的程度差異這麼大,則教師使用這份教材時,是否須經相當的剪裁和整理?回答這一提問,不妨由這個教材套的編者說起。

教材套的編者,是香港基督徒學會、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和民間監察世貿聯盟,這些組織,雖不是教育團體或學科組織,但其設計卻很為教師著想,配合課堂教學。全個教材套分成六個「教節」:甚麼是全球化、個案討論(包括農業貿易、知識產權、服務私營化、膠樽回收、迪士尼工人)、誰的全球化、甚麼是世貿、從傳媒看全球化、民間運動。每個「教節」中,都會有資料、討論題目,若干「教節」甚至有遊戲設計,觀乎這些設計,似乎是讓教師可以手到拿來,在課堂上施教的。

這一點讓教師可以手到拿來施教的構思,是體貼本已工作量過大的本地教師的需要呢,抑或在參與把教師「去除技能」(deskilling)?箇中的平衡與定位,的確不容易把握。且不論這一點矛盾,即就教材套本身而論,其內容是否適合不加調節而施教,仍然是可議的。

教材套的編者在《序》中明言,教材套的定位,是「主流社會外的一個另類補充」。主流社會對全球化的議題,已提供了很多有價值判斷的教學設計,昨天我曾討論的,由教育統籌局主辦的迎合世貿部長級會議的歡迎卡設計比賽,即為其中一例。編製《誰的全球化?》的民間團體,也同樣不避價值判斷,為學校課堂提供教學設計。的確,這份教材套是目前所見,第一份提供對世貿、全球化等課題的非主流詮釋的教材,單就這一點而言,編者的努力是值得欣賞和尊敬的。

不過,這並不是說,這份教材就可以適合拿到課堂施教。任何負責任的老師,面對含有偏執的價值取向的教材,無論那種價值是屬於主流與否,都不應不作調適就拿到課堂施教。

當然,知識是建構的,不是超然於社會價值而中立的。教材套的《序》也說,「教育是指向社會的更新與改善,亦是社會的一部份,我們所要教育的目的,材料和方法都無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可是,確認價值取向不能迴避的同時,教學應該極力呈現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學生深思辯難呢,抑或是仿照主流或強勢的做法,甘於提供片面的價值,偏頗的教育?觀乎《誰的全球化?》的教學設計,似乎是傾向後者多於前者,這是這份教材套的編者和讀者最應予深思的一點。

所謂「矯枉過正」,經常要求考慮各方面觀點的教學,難免迂腐之譏,不過,值得反思的是,「過正」本身是否也是一種「枉」,片面的教學,即使價值是非主流的,但也會否和主流價值的灌輸同樣不義?正如上文所說,我尊敬《誰的全球化?》的編者的努力,也認同其中相當的觀點,可是,我寧願把該「教材套」看成為一份民間詮釋全球化課題的「資料冊」。教學自然不僅僅是提供資料,由資料到教學的過程中間,還須教師因應調整。

《誰的全球化?》企圖應用於課堂施教,對此,恕我直言,該份教材套,無論在內容選擇以至部份課堂設計,距離實際應用尚遠,當然,這點批評,是無損其資料價值的。(200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