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6

為甚麼求見官員也要絕食?

◎戚本盛

絕食踏入第四天後,建德校長昨天終需入院接受治療,在院中也因得到李國章承諾與學生家長會面而停止絕食。五天前,教統局副秘書長謝凌潔貞公開透過傳媒提醒方校長他的行動對學生的示範作用,今天,未知謝太可有向李國章教授提問,等到方校長絕食入院治療後才答應與家長會面,又起了怎樣的示範作用?

絕食,可謂非暴力抗爭的最後手段。除非沒有其他方法,一般人不會採取這種自殘的方法,而絕食所爭取的,若不合乎公義,得不到公眾同情,引不起公眾的關切與反思,這種方法也不會奏效。換言之,評價應否絕食,不應只考慮有沒有示範作用,更須結合所爭取的目標與爭取的處境一併考慮。

方校長爭取的又是甚麼目標呢?就整個抗爭而言,他爭取的是原校學生讀至畢業學校才結束,換言之,這已不是學校應否結束的問題,而是結束學校的時間,與學生教育應否得到平衡的問題。教統局堅持的,是下一學年就要關閉學校,要該校的學生轉校,很明顯,這是從節省經費上來考慮,然而,推行一項教育措施,也必須問,明年就要關閉學校,即使能節省多少經費,卻又是否和對學生的損害成正比?

不過,還是要清楚的是,方校長並非以絕食來爭取以上的目標,原來,他所爭取的,只不過是要求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與學生家長直接見面。於此,必須質詢的是,求見官員,為甚麼這樣困難,要一位校長,通過自殘身體,才可達成這一點求見的心願?如果說,李國章以空降身份做問責局長,不熟悉學校師生家長的民情,那麼,任教育署長、教統局長多年,以「建立親民形象」聞名的現任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究竟給了李國章甚麼建議?作為常任秘書長,羅太為甚麼在整件事彷彿像隱形了一樣,究竟,她在政策過程中,擔當了甚麼角色?當然,從政治上說,李國章作為問責局長,今天一切教育政策的問責,終究是要問到他頭上來的,這是問責制的特點,也是既可產生實質影響力,又可躲在公務員體制的大傘下避過燙手山芋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