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2

當服從不再是美德

──推介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http://smff.wordpress.com)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社運呢?

社運可以是看書,是研討,是開班,也可以是看電影,起碼,在社運的準備期,是可以的。

且由對古巴的認識說起。我們對古巴有甚麼認識?大鬍子卡斯特羅?買少見少的共產專制政權?曾險些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教育使然,連曾蔭權對法國大革命的認識也要比文化大革命深,對古巴認識貧乏又有甚麼關係呢?

詳古略今,捨近圖遠,向來是讓教育不要那麼貼身的方法,不那麼貼身,也就是不那麼批判,「書雖然係咁講,但現實係另一回事」,把學習與現實割離,控制便容易得多。教育批判學要處理的,就是重新縫合,或者,更根本的,是不讓割離得逞,反抗控制。

且由古巴說起,先讓我抄錄兩段人家的文字:

「試想像一下,有一日沒有了石油,我們的城市、生活,會變成怎麼樣呢?

古巴,在九十年代頭經歷蘇聯解體、美國禁運制裁,石油的供應絕無僅有。所有機器缺乏燃料,車都少了;種田沒有了農藥、化肥,也沒有燃油發動機器;家裡一日可能有幾小時要停電……一連串的牽帶作用……就是在這環境之下,古巴人向全世界展現了在『石油供應』緊張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包括城市規劃,有機農業,公共交通,再生能源開發……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合作與希望的故事……」

的確,可以想像,這樣的生活並不容易,不容易,但有希望。其實,受制於石油和消費的生活又容易嗎?極其量,那不過是習慣,習慣不等如容易,更不等如希望。如果古巴的人民,在彼方的社區,不容易地展現了合作和希望的故事,也就值得我們認識一下。那麼,我們該看看《社區就是能源》( The Power of Community -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這是一齣2006年的英語紀錄片,配有中文字幕。

這是第五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的其中一齣電影,電影節於2007年10月21日至12月8日在嶺南大學、藝術中心、城市大學、理工大學等場地放映,由「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主辦,已經是第五屆了(http://smff.wordpress.com)。看他們推介的文字、籌劃的組織力、選片的眼界,我想,教師大抵可以感喟一番「得學生如此,夫復何求」。

與其感喟,不如反思,反問甚至身體力行反抗去。電影節設有不同主題,既有「自治民主」,也有「全球化與私營化」、「媒體系列」,更有「教育系列」,其中一齣報道意大利偏遠山區一位神父如何身體力行、篳路藍縷的為孩子辦學,不過,電影的名字可不是所有教師都歡迎的:《當服從不再是美德》。

服從其實從來不該是美德,只是,不知何時開始,我們彷彿以種種功利包裝著權力和控制,讓人服從,讓人將從教育習得的大是大非留在遙遠的國度,讓人生活在對錯含混之中,莫辨黑白。

當我們在社會、在學校、甚至在工會,都看到種種莫辨黑白的荒誕時,也許可以看一齣社運電影去,或者可以尋得希望,或者不,其實也不必承載太多,只不過是一齣電影罷了。電影,充其量是社運的準備,代替不了面對面的、對質的、詰問的、不容迴避的社會運動。

(原刊於《教協報》530期,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