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5

我的專業泉源

認識教協,始於認識司徒華,那年,為學生報撰寫「母語教學」的專題,走訪了司徒先生,然後,開始留意到他任會長的教協。一次,在母校教員室的一張老師書桌上,看到齊齊整整壓在玻璃下的,一年一張的會員證,數一數,嗨,共十張,我尊敬的老師做了這組織的會員起碼十年。

後來到自己投身教育,不知是否自忖教得不好而以為可得工會保護,抑或因年輕時的左傾思想而相信工會總是好的,總之,年復一年,只要仍教學,就加入教協。

但我從沒有光顧權益及投訴部,而只算是一個疏離的會員。早年只參加過一次普通話班,買過一次年貨。教協出版物《教協報》、《脈博》、《教師專頁》倒是每期都看的。《教協報》不用多介紹,《脈博》則是一份可供訂閱的剪報資料,據說張文光曾參與製作。《教師專頁》也是可供訂閱的一份以教育為內容的期刊,是趙志成和好一些現在與教協更行更遠的朋友共同編輯的。

後來也參加過一些研討。記得在九龍會所現址九樓參加過一個中文教學法研討會,帶領小組討論的,是一位今天已向政權靠攏的教育團體頭頭。

也參加過一次在葛量洪師範學院舊址舉行的教協周年研討會,目睹有人在禮堂高高的觀眾席上不用米高峰大罵台上的講者。講者點名回應,才知道這人是徐漢光,那時我當然也不知道他的筆名就是徐燦,而即使後來認識了,我也沒有告訴過他,徐燦的文章,是那年頭的我必然追讀的。

那年頭,還沒有唸教育文憑,我對教育的認知,包括課程、教學法,以及政策等等,就是以教協的出版物和大小研討為一個泉源的。